70周年校庆 || 致敬潍医丰碑(一)

作者:史志兵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1-10-22浏览次数:3426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说的人多了,便成经典。细思起来,留名不易,是你的名字朗朗上口,还是你曾经的事业让人难以忘怀,答案显而易见。

千古之事,后人评说。表面的留名,实则是对他事业的怀念,人品的敬仰,有句话叫无心插柳柳成荫,你做了,该留下的自然难以磨灭,勉强的,却是无论如何都记不得。

潍坊医学院建校70年,从老校长张汉民、文彬如,到现任各级领导无不励精图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学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在潍坊医学院院志等书刊杂志有详细记载,在新中国的发展历史上都留下了浓浓的一笔,十五万余名优秀毕业生继承着潍医的衣钵,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他们都成为潍坊医学院的代表,他们是奉献给祖国的最好礼物。

学校就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而那些育人老师所展示的光辉就成为学校永久的丰碑。



孙世锡



为支援潍医,夫妻两地分居20年


孙世锡,男,九三学社社员,教授,1920年5月生人。1945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制药学系。曾任教于山东大学医学院(青岛)、青岛医学院。1958年,为支援刚刚升格的昌潍医学院,孙世锡报名来到昌潍医学院,他不仅是潍坊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的创始人,山东省生理学协会副理事长,也是潍坊医学院获聘的第一个教授,他把昌潍医学院药学教研室建设成山东乃至全国最优秀的教研室之一。

孙世锡出身医学世家,他的父亲1916年毕业于齐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也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成长氛围里,当被抽调到支援昌潍医学院的建设中去,他义无反顾。38岁的孙世锡把老人和孩子留给妻子照料,自己在潍坊一呆就是二十余年,直到1980年组织照顾调回青岛医学院,他仍然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海洋药物开发。

一个人的成功总是伴随坎坷的经历。抗战期间,齐鲁大学迁址内地四川华西坝,孙世锡在此完成大学学业,毕业后到成都惠东药房工作。他是科班出身,便被派往上海标准制药厂任厂务主任,由于国外药物的冲击,药厂倒闭。适逢抗日战争胜利,他又投身到善后救济总署工作,到青岛接受国际的药物救治工作,随后进入山东大学医学院工作。1952年,孙世锡作为青岛药学会理事长出席了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医学、生理科学的科学家会议。开始了他一生都为之奋斗的药理教学和研究工作。

孙世锡从事药理学教学和药学研究50年,他说,没有一个好的业务能力,就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他七十年代主攻海洋药理开发研究,1974年在汕头制药厂研制出褐藻淀粉硫酸酯(PSS),获汕头科委一等奖、广东省二等奖。八十年代他尝试各种药物的药理研究,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中心共同研发红景天中成药物,此药物在日本风靡一时,孙世锡在日本药界也有了极高的声誉。在国内以中成药红景天作为抗疲劳,高原反应不适症药物应用至今。利胆排石汤的药理研究在全国中西药结合治疗胆石症大会上参加交流,“利胆排石片”全国内销售;肤螨灵的设计、基础及药理研究获得世界发明奖;降血糖“石莲花对Ⅰ型、Ⅱ型实验性血糖升高治疗研究”开发成保健品并深受日本国欢迎;硝酸异山梨酯气雾剂开发研究于1987年获得新药证书,并推广应用。到九十年代他主攻保健品研究,1999年,新降压药—昆布氨酸制备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于当年获香港科学院顾问、荣誉博士。

孙世锡热爱学校,1958年他刚踏入昌潍医学院,看到校园单调的树木品种,就主动联系青岛中山公园园艺处,商谈移植油松,如今这些从青岛移植过来的松树成为潍坊医学院虞河校区最美丽的风景。孙世锡爱校,更爱同事,岳启安教授至今记得孙教授帮助他的诸多场景,所有这些都成为一代大师在心中永远的美好。

孙世锡曾任山东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其事迹被收入《中国21世纪人才库》。  



米嘉祥



用马车接回来的专家


米嘉祥,1921年生人,1948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同时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华东第三后方医院医师、山东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队第二队队长、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讲师、淄博第一医院外科主任等职,昌潍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

米嘉祥热情似火。1951年1月18日,由齐鲁医院等5个单位组成的抗美援朝山东医疗队到达前线,55人的医疗队分三队,米嘉祥任第二队队长,他们分赴山东一、三、四、五、六、七、八医院进行工作,为4910名伤员进行了查体诊断、治疗,为32人施行了手术,把爱心献给最可爱的人。

对于米嘉祥来说,哪里需要他就会出现在哪里,为了支援地方建设,他从齐鲁医院调到淄博第一医院。1960年,在淄博第一医院工作期间,他被评为淄博专区、山东省和全国文教群英会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听从组织调遣,1965年驰援昌潍医学院,为昌潍医学院外科学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当年来昌潍医学院,因为条件艰苦,学校派一架马车把米嘉祥从火车接来,但他毫无怨言,即便是后来他当上昌潍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他还是和普通医院职工一起坐医院班车,对他来说,他是专家就是来工作的,要条件,他就不会到艰苦的地方。

米嘉祥是一个认真的人。1985年,米嘉祥作为专家组组长对时任莱芜县苗山医院秦泗河的一项科研成果鉴定,从上报材料看授予科技进步奖毫无问题,他觉得一个公社医院的医生有如此成就不简单,他组织专家到现场观看,并给予高度评价。秦泗河也是在这些求是的专家里学到皇家国际娱乐扎实的工作态度,以至于后来成就为著名的矫形外科专家。

米嘉祥关心下级医生的成长,当年他亲自把陈怡华医生送到北医三院进修,落实进修事项。现年81岁的陈怡华教授说起自己的老师都是感动,他忘不了米嘉祥老师讲课时的情形,米嘉祥教授说,看X光片,要有想象力,要把平片看成立体片,要把片子中的部位形象化,他甚至把片子里的影像与人体的眼耳鼻喉等相比拟,用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对X光片学习的乐趣。米嘉祥教授的教学都是随时随地,到教学医院检查工作时,也亲自到手术台示范讲解,据70年代的学生介绍,当年能够看到米嘉祥教授的手术示范如获饕餮大餐,绝不放过学习的机会。

在当年的同学看来,米嘉祥教授就是外科的魂,只要是他在,学生们就有着落。米嘉祥会说、善说、能说,从走进病房的那一刻,他就开始分析阐述病人的病因、病情,预后效果,说到关键处,他会用英语表述,以防止病人的敏感。在手术的过程中,他甚至从手术室的无菌操作开始,他的每一个动作和语言总是相辅相成,他注意到每一个手术台前的学生,从手术台前的站位、角度,从手术用刀的姿势、力度,从相互协作的距离、默契,他总是不厌其烦。他的讲解总是预判,他不是手术刀到了哪里才讲哪里,他是手术之前就已经成竹在胸,表皮的厚度、脂肪的厚度、肌腱、血管、神经,他说的条理清晰。随着手术的进展,学生们看到的和米嘉祥教授讲的一模一样。或许这就是“米老大”雅号的由来吧。



杨明立



在山东首次发现克山病


杨明立教授,男,1924年生,江苏南京人,毕业于江苏医学院。1949年参加工作,1950年—1951年先后在南京中央医院、浙江金华省立医院任外科医生,1951年—1958年在山大医学院、青岛医学院任助教、讲师,1958年调昌潍医学院,是潍坊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的奠基人,长期致力于医学病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山东省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1984年—1993年任潍坊市政协副主席,1993年离休。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实验室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杨明立教授是个朴素的人,厚厚的镜片下面露出的永远是探寻的目光,他的声音悠扬,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会放下身段,像邻居老人一样和蔼可亲。杨明立常说:“一个好医生,不仅要专业精湛,更要医德高尚。”所以,他在讲课中始终把道德教育贯穿在医学知识教育中。他经常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良好的道德修养应从尊敬老师,尊敬长辈开始,他对个别道德修养缺失的学生不是当头一棒,而是以身示范,曾经的一个学生因为课前师生起立回礼中无动于衷,杨明立教授走到那个学生面前深深鞠躬,以唤醒学生对知识的尊重,对知识传播者的尊重。他说,假如能以教授之躯唤醒学生感恩之情,他的“有失尊严”实在是不值一提。

杨明立教授是一个舍身求义的人。上世纪60年代中期,周总理发出“要根治支气管炎”的重要指示。当时学校实验室的条件有限,他就通过烟熏小白鼠,人为制造病因。为掌握第一资料,杨明立与小白鼠同处一室,同受烟熏,并近距离观察。由于长时间过量烟熏,在小白鼠出现支气管炎,找出病因的同时,杨明立也患上了支气管炎。后来,虽几经住院治疗也一直未愈,每到冬天,只要感冒就会犯病。

上世纪70年代,在青岛地区曾出现病因不明的急症死亡病人,经解剖发现是重症黄疸性肝炎。在解剖过程中,杨明立又不幸感染上此病,住院达半年之久。他对工作的恪尽职守,对科研的一丝不苟,甘于奉献、自觉付出影响着他的同事,教育着他的学生。

杨明立教授是一个敢于说话的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山东省临沂地区和昌潍地区发现了一批不明原因的死亡病人,经解剖发现是种特殊中毒性心肌病。杨明立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认定是一种特殊病种—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地方病,病因是吃了霉烂的粮食所致。六十年代初,克山病为什么会在山东省发现?有人劝杨明立放弃这个诊断定论,可他认为只有查明真实原因才能冯真正为老百姓铲除病源,解决痛苦。他的最终诊断,得到了我国首席病理专家胡正祥和刘彤华的认可。1963年他撰写的《克山病在山东省发现及其病例研究》一文获山东省科研奖。

1975年全国克山病防治工作会议在黑龙江克山县召开,杨明立作为山东省代表出席会议。此后,克山病在全国得到了有效防治。



谷宗藩



寄生虫学科奠基人

  

谷宗藩,男,1924年生,安徽宿县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1950年7月任湖南长沙湘雅医学院助教;1954年6月任青岛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讲师;1958年调昌潍医学院。他是我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创始人,九三学社潍坊市的创始人,曾兼任潍坊市政协副主席。

谷宗藩曾说,“1949年,我参加了开国大典,感受到新中国火热的气息,所以工作之后我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他说,以前我们穷,条件差,像种水稻,赤着脚在水里,寄生虫病很常见。注重实际,所以他的教学都是结合实践讲案例,70年代他带领学生到农村搞寄生虫病防治,给师生和当地人留下深刻印象。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寄生虫病在我们国家很少见了,寄生虫学教研室也与微生物教研室合并,称为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谷宗藩执着于教学工作,他的座右铭是一个人不学习是开阔不了眼界的。1988年,他出席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的第12届国际热带病与疟疾会议后,对老师对自己又有了新的要求。在教研室他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他鼓励老师走出去深造,每位老师回来后都要写出高水平论文。

2014年,在他90岁高龄的时候撰写长篇回忆录《我的艰难求学路》,历数学习的重要性和追求的无止境,他在纪念自己的求学生涯,其实皇家国际娱乐的是留给后人以启迪。



陈荫森



山东妇科界的名医

  

陈荫森,男,1923年生,1948年肄业于江苏医学院。1949年后任山东省立医院实习医师、妇产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山东医学院助教。1953年任山东省立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山东医学院讲师。1958年任菏泽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副院长,1965年奉调昌潍医学院,1965-1985年,任昌潍医学院副院长、院长。他长期致力于妇产科学的研究与医疗、教学工作,有《妇产科学》《妇科手术学》《赤脚医生教材》《诊疗常规》等教材和专著。

作为院长的陈荫森教授平易近人,他几乎能叫出当年所有教师的名字,即便是在他办公室的谈话,也从来是和声悦色。他对教学的管理从不满足于听汇报,他常常挤出时间到教室听课,自带凳子,不打招呼,不带随从,课前就在教室坐好,静候老师的到来,常常是讲起课来,老师才发现课堂里坐着院长。面对此情此景,老师们已习惯了陈荫森院长听课的“突然袭击”,上课老师也是挥洒自如,激情满满,因为他们知道,一个连课都教不好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无形加大了老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

陈荫森教授是一个儒雅的长者,高高的个子走起路来总是轻手轻脚,像是怕惊动了别人一样。在学校通往附属医院的班车上,他和普通的医生一样,排队上车。在40几人的班车上,他没有固定的位置,而是排哪个位置就坐到那个位置,他和遇到的每一个老师、医生打招呼,在外人看来,他既不像院长,也不像专家。在病人的眼里,陈荫森就是一个温和的医生,或许他的病人都是女性,他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所以他的病人总是很多。在同一个诊室,即便是有女医生,病患也要让陈荫森诊治,在病患的心里,经过陈荫森的诊治,她们的病就痊愈了。

当年在陈荫森的门诊,经常可以看到治愈的农村患者从提着的篮子里往外拿鸡蛋、绿豆等农产品,陈荫森总是婉言谢绝,实在推不掉,他就留下两个鸡蛋。他说,收下的是病患的心意,作为一个医生要学会当患者的守护神,也要学会当病患的知心人。

陈荫森有一个大脑炎后遗症的儿子小光,小光病愈后的智力也就在5岁的水平上。家人为了他的安全,从不敢让他离开校园,有几次小光跑出校园,同事们都劝陈荫森发动同事出去找一找。陈荫森强忍着悲痛说服大家,一如既往地穿上隔离衣,到医院坐诊。或许是陈荫森的名气,或许是小光的运气,走失的小光总会被医学院的毕业生送回来,直到陈荫森去世多年以后,小光走失,就再也没有回来。

“齐鲁三森”是山东妇科界的专有名词,他们是山东最有成就的妇科医生。江森,山东医学院妇科专家;何森,青岛医学院妇科专家;陈荫森,昌潍医学院妇科专家。他们处于同一个时代,共同树立了山东妇科医生在全国的地位。  



洪舜华



风风火火南方人

  

洪舜华,女,1927年生,浙江宁波人。1953年毕业于浙江医学院卫生系,当年分配到昌潍医士学校任教,是潍坊医学院卫生学教研室的奠基人,曾任山东省职业病与劳动卫生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营养与卫生学会副理事长。

洪舜华执着于教学和科研,善于从身边的工作做起,她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始终和科研在一起。她的研究与人们的生活健康密切相关,煤矽肺研究、铅对女工及其子女健康影响的研究、氯乙烯职业危害调查及其实验研究、虞河污染对下游居民的危害病因学研究等在当时都获得很大影响,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协会、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环保局科技进步奖。

洪舜华热情似火,她总是主动地和周围人打着招呼,解读着对工作和生活的理解和态度,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公私分明,出差开会期间,因私坐过的公共车票从不报销,她说,公家的便宜不能沾。她爱护学生,团结同事,关心年轻教师成长,她两次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周琦



课堂艺术大师


周琦,男,1932年生,山东安丘人,1953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分配到昌潍医士学校,是学校最早的专业老师,是我校生理学教研室和实验室的奠基者和发展者。

当年,远远地望着周琦老师圆圆的脸庞,是一副不苟言笑的表情,一撮胡子静静地躺在那里,眼睛似乎是眯着的,永远都正视前方,如果没有打扰,他会把这种状态定格,他的外貌以至于让人们忽视他的存在。即便是走起路来,周琦老师也是慢慢悠悠,甚至略显拖沓,他没有大学老师所谓优雅的节律,在他的眼里,这些都不重要,他只是走着自己的路,即便是球场上飞过来的篮球,他都会儒雅地闪躲,任篮球飞驰而过,笑笑,继续赶自己的路。

周琦老师年轻时热情似火,生活的磨炼让他对生理学教学情有独钟,他在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两次参加山东省生理学课程进修,他成为山东省生理科学会理事,都源于他对生理学这门科学的热爱。在课堂上,他的眼睛总是炯炯发光,每一次扫过讲台下的学生,他都会像雷达电波一样精准地把信号送到学生的耳膜,讲台上的他没有课本,几张卡片就成为这节课的全部,他的右手始终握着一截粉笔,不时地把卡片上的内容写在黑板上,他讲课的速度不快,发音的速度不快,在这不快的节奏里,他的生理课内容会被他像擢子一样楔进学生的脑海,他会把苦涩的生理学概念化作生活中的语言,描叙看似平白,字字入脑入心,他从未被当做大师崇拜,却留下大师的风范被后辈模仿。他先后校注过三部生理学专业著作,参加过多项科研课题,与他的讲课艺术相比,人们似乎都淡忘了,如今他的学生都大多进入了老年行列,说起周琦老师,无不眼神放光,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似乎为生理学课程而来,他是我们的课堂之神。他在1979年、1984年都被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



冯元富



亲近大体老师的人

冯元富,男,1927年生,山东潍坊人,1952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留校解剖教研室,1953年到福建医学院任教,1957年回山东医学院任教,1958年驰援昌潍医学院,是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的奠基人之一。

冯元富一生致力于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深的学术功底,他精通英俄两门外语,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他参与山东省公安厅“中国人汉族长骨推算身高的研究”获公安部研究成果一等奖。

冯元富的儿子这样回忆父亲。父亲对我,印象最深,应该是他对于学术学识的态度。他对学术学识的态度,一方面是他对于自己从事职业的严谨认真,另一方面,是他孜孜以求地培养后代人学习深造的执着。回头想想,我对学术认识,应该是还在懵懂孩提时代就已经潜移默化地种下了种子。我还非常清晰地记得,父亲当年承担了一项科研课题,记得课题应该是对中国人腿骨测量与分析,也还记得那个课题在获得了国家的奖项后父亲开心的样子。后来长大了,本科毕业后,又让我继续硕博学习。从读硕士到博士,再到现在在工作中认真的态度和精神,传承到我已经保送博士的儿子,我想,也会找到家庭的基因。父亲那一代人,尽管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坎坷,但让我内心深处特别尊敬的是,父亲始终保持着那份善良和慈祥。父亲在我自己心里,是你能想象到的一位慈父所有美好的形象,他会无时不刻地关照你保护你。记得我读小学的一件事,父亲应该是为了赶课,午饭时他把一笼小白鼠带回家,放在家门口。中午放学回家吃饭的小学生看到吓得不敢进家门,听到叫声,父亲冲出来,满脸歉意地拿走了他的课件。从此,再也没有见到他带回任何课件。父亲是非常珍惜教学标本的,每一块骨头和人体标本他都视如珍宝,不管是谁随便拿或借标本他都坚持原则。我非常理解父亲,知道这些标本确实来之不易。我没有听过他讲课,但通过他对待自己子女的和善,很容易想象到他对待学生的态度。



齐荣尊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委员会委员


齐荣尊,男,1935年生,山东淄博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分配到山东体育学校任教,1963年调动到昌潍医学院。

在潍坊医学院的体育史中,齐荣尊教授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一是他的成就和贡献,二是他在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地位。他主编山东统编教材《大学体育》和《实践教程》,出版专著《篮球运动理论与方法》,他训练的潍医女子乒乓球队荣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团体第四名。他分别被中国大学生民族传统体协和中国大学生乒乓球体协授予突出贡献奖;被山东省教育厅等授予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被山东省教委聘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被国家教委聘为“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我们或许习惯看到的是体育教师在操场上的身影,在体育教研室的资料室里,我们看到齐荣尊的备课笔记,体育课上的每一个分解动作,他都用钢笔画下来,那些图解所展示的瞬间动作如同电影片中的慢动作,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Copyright ?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2386号-1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027号